形态描述
形态 (依据采自云南西北部的指名亚种标本)
雄性成鸟 头、颈为沾黄的草绿色,后颈及上背间转为橄榄绿而沾灰色,形成一带状;上体余部、翼上中、小覆羽和内侧飞羽暗草绿色,腰以下色淡且沾亮黄色;其余覆羽及飞羽黑色,大覆羽及内侧飞羽的外翈末段阔缘以乳黄色,成二道明显的翼斑,初级覆羽及最外侧三枚飞羽的外翈狭缘以乳黄色;翼底面石板灰色;尾羽暗葡萄灰色,中央一对端段沾绿,其余的基部黑色,端部有狭窄的边缘沾绿色;下体淡绿黄色,胸部略沾呈粉红的橙色;尾下覆羽桂红色,外侧者外翈阔缘以淡棕白色;两肋及覆腿羽暗绿而杂以淡棕白色。
雌性成鸟 与雄鸟差异不大,体色略暗;胸部无橙色渲染;尾较短,尾下覆羽淡桂红色,外翈几乎全为白色,羽干旁边为灰黑色。
幼鸟似雌成鸟。
虹膜外圈红色,内圈浅蓝色;眼周裸皮淡紫蓝色;嘴蓝绿色,蜡膜处较呈鲜蓝色;脚珊瑚红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9) 195-257 367-395 20-21 158-170 197-220 21-24
♀♀(7) 180-208 310-350 18-20 157-165 158-186 22-23
雄性成鸟 头、颈为沾黄的草绿色,后颈及上背间转为橄榄绿而沾灰色,形成一带状;上体余部、翼上中、小覆羽和内侧飞羽暗草绿色,腰以下色淡且沾亮黄色;其余覆羽及飞羽黑色,大覆羽及内侧飞羽的外翈末段阔缘以乳黄色,成二道明显的翼斑,初级覆羽及最外侧三枚飞羽的外翈狭缘以乳黄色;翼底面石板灰色;尾羽暗葡萄灰色,中央一对端段沾绿,其余的基部黑色,端部有狭窄的边缘沾绿色;下体淡绿黄色,胸部略沾呈粉红的橙色;尾下覆羽桂红色,外侧者外翈阔缘以淡棕白色;两肋及覆腿羽暗绿而杂以淡棕白色。
雌性成鸟 与雄鸟差异不大,体色略暗;胸部无橙色渲染;尾较短,尾下覆羽淡桂红色,外翈几乎全为白色,羽干旁边为灰黑色。
幼鸟似雌成鸟。
虹膜外圈红色,内圈浅蓝色;眼周裸皮淡紫蓝色;嘴蓝绿色,蜡膜处较呈鲜蓝色;脚珊瑚红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9) 195-257 367-395 20-21 158-170 197-220 21-24
♀♀(7) 180-208 310-350 18-20 157-165 158-186 22-23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中央尾羽特形长尖;第三枚初级飞羽内翈中部无凹入状;上体无栗色沾染;雄鸟的尾较长,胸部沾橙棕黄色。
大小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9) 195-257 367-395 20-21 158-170 197-220 21-24
♀♀(7) 180-208 310-350 18-20 157-165 158-186 22-23
;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9) 195-257 367-395 20-21 158-170 197-220 21-24
♀♀(7) 180-208 310-350 18-20 157-165 158-186 22-23
;
生境信息
生态 一般见于山区常绿阔叶林中,国外报道其为高山区的种类,但我国的标本多得自较低海拔地带,最高在1 500米左右。三五成群活动,常在薮丛间或高树上踞于枯枝上鸣叫。声似多音韻但又变化不定的口哨声,颇为悦耳。飞行直而快速。受惊时或即时高飞,或躲入密林。以野果为食,尤喜食榕果及其他无花果,故较常见它们在高大的榕树上活动。郑作新等(1958)报道过所采3个鸟胃,内含物均只有榕属(Ficus)果实;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记录过1个鸟胃,内含5个浆果及一个榕果。
在山区密林中繁殖,偶见在开阔地或河岸的树上营巢。在西双版纳,4 ,5 月间即见有互相追逐交配行为。巢筑于乔木上的小枝杈间,平台状,由细枯枝构成。其他繁殖资料尚未收集到。Ivanov (1961)谓10月17—25日在西双版纳采到的5号标本全部在脱换初级飞羽,而第一枚更未长成。
在山区密林中繁殖,偶见在开阔地或河岸的树上营巢。在西双版纳,4 ,5 月间即见有互相追逐交配行为。巢筑于乔木上的小枝杈间,平台状,由细枯枝构成。其他繁殖资料尚未收集到。Ivanov (1961)谓10月17—25日在西双版纳采到的5号标本全部在脱换初级飞羽,而第一枚更未长成。
海拔范围
一般见于山区常绿阔叶林中,国外报道其为高山区的种类,但我国的标本多得自较低海拔地带,最高在1 500米左右。
国外分布
喜马拉雅山脉以南,以至印度北部、中南半岛至马来半岛。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羽色艳丽,很有观赏价值,对传播种子、维护生态平衡也起着一定作用。这种绿鸠在中国数量少、分布不广,应加强保护,避免滥杀。
分类讨论
亚种分化 针尾绿鸠共纪录有3个亚种,中国有2个亚种。
引证信息
Treron apicauda Blyth et H odgson, 1846 (1845), Journ. As. Soc. Bengal, 14: 854(模式产地:喜马
拉雅山脉东南地区);Goodwin, 1967, 320 -321;郑作新,1976, 257.
Sphenura apicauda, Peters, 1961, 3: 11.
拉雅山脉东南地区);Goodwin, 1967, 320 -321;郑作新,1976, 257.
Sphenura apicauda, Peters, 1961, 3: 11.
检索表文本
亚 种 检 索
头部草绿色较偏绿;尾呈较暗的葡萄灰(或鸠灰)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指名亚种 T.a.apicauda( 16)
头部草绿色较偏黄;尾灰色较淡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滇南亚种T. a. laosinus( 17)
头部草绿色较偏绿;尾呈较暗的葡萄灰(或鸠灰)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指名亚种 T.a.apicauda( 16)
头部草绿色较偏黄;尾灰色较淡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滇南亚种T. a. laosinus( 17)